2004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當知識還沒變成常識之前或哪些資訊最容易變成常識

會有這想法一部份是因為前兩週去一家出版社談企劃的感想,但另一方面長久以來也覺得台灣社會對於知識及資訊吸收的普遍偏食習慣跟重實務輕人文的現象,使得很多事情明明是該知道的事情,但在台灣卻反而不受重視。而我相信這問題應當也有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感觸。

所以到底哪些領域的知識或資訊最容易變成存在於一般社會各階層的「常識」?除了基本生活起居相關、衣食住行等不用講之外,其他最容易變成「常識」的領域就是財經、電腦資訊、汽車及休閒娛樂、綜藝,頂多再加上一些以前基本國民教育會提到的歷史、地理、國文、數理等等科目會提到的東西外,若是要再跨出這些基本領域外,就突然變得很困難,或者說反過來說,想要進一步多認識的人就變少了許多。而這現象在人文藝術相關的領域尤其嚴重,所以許多時候,若是當我們在跟其他一群人聊天時,會往往覺得聊不太下去,因為他們所關心的是「娛樂、綜藝」,而我的一些某些朋友們所知道的卻是比較偏當代藝術或音樂發展的人事物,注意,我沒說孰優或誰比較高級,但很顯然在媒體的強力播送下,「娛樂、綜藝」相對之下就是容易變成一些高知名度的訊息,也就是所謂的名媛淑女紳士富豪這類的社會階層。

沒錯,翻開報紙看看,其實大致就會知道,現代社會所謂的「常識」,幾乎就是透過電子媒體、平面媒體及其他大小雜誌刊物所共同塑成的,不管是對的、錯的、似是而非的或似非而是的「常識」,都會變成社會大眾所接收的訊息。

而說真的,這件事大家都知道,談起來似乎也不是那麼值得討論的重要「文化現象」,但它延伸下來所影響到的範圍卻是相當廣泛,包括你我的用字、文章描述、市場規模、行銷手法等等,是都跟這個「常識」形成的界定有很大的直接關係。

所以最後就變成很多東西就注定成為小眾的東西,而且往往你不知道要怎麼去對大眾去形容它,因為你講了半天,他們還是不懂,你用盡了吃奶力氣,他們還是半知半解。所以惡性循環編開始輪轉,懂得的聽眾覺得妳講的不夠深入,不符合他們高人一等、自我進修、吸取新知的水準,但對於其他人,他們又覺得妳講的太深,他們無法參與投入,但這往往不是那些演講人或作者的問題,而是社會的現況就是如此。常識所到之處是可以講得通的,但常識不及之處,就成了分眾跟小眾的族群,而這之間的門檻其實是不低且寬的。

所以常識的代價到底要付出多少才會夠?這應該就變成了許多經營者要去傷腦筋的問題了。

1 則留言:

拋開書本走上街 提到...

hi richardo

看了許多篇您的雜念文章
才發覺聽音樂的人對音樂有深刻體會的人
是如此的"真"

面對工作面對生活面對大眾

不想在工作上跟人競爭討好主管
但為了工作討口飯吃
卻又要跟現實低頭
想要有生活品質晚上聽音樂看書
確是天天加班上班下班
對於團體聚會更是常常覺得話不投機

音樂是我精神的支持
偶爾卻又偏激覺得是不是音樂害了我
改變了我的思想

怎麼我跟大家都格格不入
真的變成小眾只想窩在自己私密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