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次讓我還感到有些收穫的是,在穿梭這些老社區的巷弄同時,我重新感受到這些老社區所圍塑出的那種獨特空間及其氛圍。其實澎湖四眼井最早仍是靠著國內的教授率先在國外的建築刊物【Process Architecture】第78期刊出後而開始受到重視。從旁邊的早期黑白照片便可看出,早年四眼井四周的居民都還是靠著這四口井打水為生的,在空間功能及意義上,它確實提供了一個居民可以交談、互換生活經驗與訊息的地方。
然而或許也因為四眼井開始出名緣故,也或許整個澎湖幾乎能成為觀光景點都被挖出來成為遊客參觀的對象,周遭的環境開始改變,居民的生活重心也逐漸倚靠觀光收入為主業,相對的,有些老店殘存了下來,但有些新開的商店取代了過去的樸實,整個氛圍不一樣了,時代也不一樣了。這現象是好是壞,依然是我心中一直困惑的問號。
慶幸的是,每當穿梭在那些老社區的巷弄空間時,那種時間緩慢流動的感覺依然令我感動而很想多駐足其中,看看圖中幾個小廣場的空間,有的是以花圃的形式圍塑出相當清新的感覺,有的則是以硬鋪面的變化來反映當初那個小廣場最初的用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形成聚落架構織裡的小廣場,在國外當時「Process Architecture」第78期便是以「Pocket Park」為專題來形容這一類的社區小庭園或廣場。當時裡頭台灣雀屏中選的就是澎湖四眼井和西門町附近成都路上的天后宮。
而那天當我們在澎湖天后宮附近的巷弄穿梭前進時,我發現類似像照片中的庭園亦是另一種相當令人嚮往的空間。由幾戶人家所圍塑的角落庭園,有著提供最基本生活功能的口井、一張石椅、幾株喬木、石板小徑與後來加上的戶外野餐桌椅,讓這空間提供了這些居民一種兼具私密領域與公共領域的互動空間,正如同「Process Architecture」開頭所形容的,「Pocket Park」就如同是聚落中的一處綠洲,給予使用者溫暖、安全感與景觀視覺的多重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