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校園民歌論戰

看到最近的校園民歌論戰及一些朋友的看法,也來談談我的想法好了。

首先,包括那些反對者,大家可能都忘記了一件事,就是在那戒嚴時期,幾乎或至少在北部或大城市的人都還相信國民黨是準備隨時反攻大陸的,當然,這想法在時 代的演進下逐漸被拋棄。你可以對老蔣戒嚴時期抱以反對或嘲笑的態度,然而當時社會對中國的想像,是那時代特定時空下的產物,所以把民歌放在左翼的思維框架 下去批判其實蠻奇怪也不適當的。誠如馬世芳所說,它確實是台灣特有的。

不論當年楊弦那兩張作品或後來三張《我們的歌》合集,乃至後來在一次機緣下聽到李雙澤未發表的錄音作品,這幾張作品當年我聽完其實發現到,或許曾聽過這些 作品的應該也都可以察覺到,所謂的「中國意象」及「本土意識」是同時並存在這些作品中的,李雙澤可以寫出〈少年中國〉與〈美麗島〉這兩首知名的歌曲。同樣 的,楊弦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顯然受到余光中的影響頗深,然而在第二張專輯時,楊弦自選楊牧的詩作顯然就是他出身花蓮對這片土地的禮讚。至於《我 們的歌》系列中,這兩種並陳共存的現象依舊存在。

個人是覺得,民歌算是這十幾年來比較有系統的在整理保存著,它需要去深入研究,透過歌曲作品,了解民歌當時流行的意義,產生新的論述,並讓後人知道其脈絡 才是比較重要的事情。至於後來的校園民歌,是覺得主要是在部分參與的歌手開始置身音樂產業,以及當時駐唱西餐廳的樂手相互串連、支援而成的,但在精神上, 李雙澤、楊弦的現代民歌與後來金韻獎的校園民歌在意義上的延續是有些薄弱的。

其實若要談,倒寧可是將過去島內共時發生過的不同音樂歷史脈絡來一起談,拜這幾年有識之士的整理,台灣的音樂脈絡主要以國語及其流行歌曲、台語及其流行歌 曲、客家歌謠及原住民歌謠四大體系。前兩者是主流,客家歌謠因自成體系且保存完整,而原住民歌謠則就顯得弱勢許多,但這幾年相關的採集,讓林班歌謠(我個 人稱之為台灣的藍調)都市悲歌這類的創作有了比較初步的面貌。至於這四者相互之間是否有影響,則是可以再深入探討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