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民歌自李雙澤、胡德夫以降到楊弦、吳楚楚、韓正浩等人的努力再到後來所謂的校園民歌大受歡迎這脈絡的歷史定位大致已經定調;李雙澤的意外早逝及遺留的〈美麗島〉、〈少年中國〉成了絕響,而當時因緣認識詩人余光中,率先發表首張個人創作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則成了當時最重要的有聲紀錄。而接著的第二張專輯《西出陽關》則更是奠定了日後與台灣國語流行歌曲另一支非常重要的發展。
其實若論地位,楊弦自是無庸置疑,他對當時即使不是整個文壇或歌壇帶來重大的影響,至少也對那時許多的年輕學子,甚至文壇青年有著無比的啟發及鼓舞,這兩張專輯與同時期三張《我們的歌》合集的發表頓時也成了開創新局最重要的指標。
然而藉著兩張復刻版及一張新專輯的出版,以現代的眼光回顧楊弦這三十餘年的創作三部曲會發現,《中國現代民歌集》若稱得上是所謂的「現代民歌」的濫觴,那麼它在歌曲的脈絡上實則承自早期藝術歌曲的架構與英美現代民歌的兩大系統,再加上現代詩與曲的緊密結合而組成的。只是《中國現代民歌集》大多數的詩均採用余光中的詩作,因此早期詩人以「鄉愁」、「異鄉」這兩大主題深深主宰了全張專輯的創作氛圍,合唱班大合唱、小提琴、鋼琴的多次運用或如輕歌劇般地唱法都顯示了藝術歌曲這方面的影響,相對的,民謠吉他與四四拍的編曲模式自然成了偏民謠的輕快氣質。
平心而論,《西出陽關》如今看來成了楊弦整個創作生涯的顛峰精華,因為不論就編曲的轉變更趨向真正的現代「民歌」,而且在主題上,改採其他詩人如楊牧、羅青、張曉風、洛夫等現代詩名家作品譜曲時,楊弦的目光更加專注在他自身成長的台灣及其土地,換言之,若說《中國現代民歌集》是詩人余光中的異鄉鄉愁喟嘆,那麼《西出陽關》則是歌手對「原鄉」的謳歌,而時隔半甲子的《歲月》便成了楊弦旅居國外的異鄉鄉愁抒發。只是,《歲月》多數的歌曲已顯示日後的楊弦已心不在此,除了仍有詩人詩作外,幾乎所有的編曲都變成了很陽春且制式的成人抒情歌曲模式。
也因此,現代民歌承接藝術歌曲與西洋民謠,校園民歌再承繼部分的淵源發展,最後併入流行歌曲而銷匿都無可厚非,因為也都算是各自完成所處的時代任務,然而當時另一特色的「詩與歌的結合」在後來則顯得零落無以為繼,因為後來出現的侯德建、羅大佑、李宗盛乃至早期的陳珊妮大體承接並發揚了民歌創作的精髓,但「譜詩成歌」則只有幾年前的詩人夏宇出過嘗試性的專輯而算是勉強銜接上,更遑論當年試圖呈現的「典雅」古典情懷了。
《中國現代民歌集》★★★★★
《西出陽關》★★★★★
《歲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