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搖滾啟示惡搞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 I'm Not There」(中譯搖滾啟示錄)電影時是會哈哈大笑的,至少我是看了快笑翻但旁人會覺得我很奇怪的那位,而如果你看不懂或完全看不懂這部片到底在幹嘛時,這不是你的錯,因為,導演就是拍給那些敵輪伯的死忠粉絲看的電影,而說實在的,這部片的導演Todd Haynes根本就是在2搞敵輪伯,把他用各種角度及觀點都拍了一次。

我看了台灣官網上的幾個相關影評,但都寫不到重點,尤其幾個結論更是謬誤,但在此我就不再多作指出,因為那不4本文目的,我想就幾個比較會誤解的段落是,第一段導演為何會採用一位黑人少年來闡釋敵輪伯年輕時是有些典故的,而我相信導演是做過很多功課才去拍,所以若有人說那是因為敵輪伯早期受黑人音樂影響的說法便顯然不正確,因為老實說找小黑去演,是因為這出自五零年代作家Norman Mailer曾在紐約客發表的一篇散文有關,而那篇散文的標題就叫「The White Negro: Superficial Reflections on the Hipster」,意即在當時紐約格林威治村正流行聽黑人樂手演奏的爵士樂或藍調,而非白人樂手的爵士樂,以顯示其品味超凡,領導先鋒,所以在當時這批懂得去聽黑人爵士的文藝青年就被稱為「Hipster」,而這亦是後來Hippy族的前身。

也因此,在當時深受Woody Guthrie影響的敵輪伯(注意那段黑人小朋友他自稱Woody Guthrie,然後還拿了仿Guthrie伯的人間神器上所寫的「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的字眼便可得知導演有夠賊),試圖到紐約闖出一片天時,他難道會不注意當時整個紐約藝文界的動向嗎?因為這深深牽動著後來五零年代的「Beat Generation」及六零年代的「Mods」,寫到這裡,應該就不用我多說了吧,明眼人,看了就知啦。

再來,Christian Bale演的那段,說穿了就是在拍「偽紀錄片」(fake documentary),因為假如你曾看過1967年D.A. Pennebaker為敵輪伯拍攝的「Don't Look Back」或Martin Scorsese在1978年所拍的「The Last Waltz」及2005年「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便會知道導演根本就是故意拍的跟這些歷史畫面幾乎是一模一樣,然而當你看到大夥一臉正經看著Bale也煞有其事的臨摹敵輪伯時,我就只好不停的趴在座位上摀起嘴大笑……真的太好笑了,導演還找大明星來演當年敵輪伯與Joan Baez的戀情哩,還拍成訪談的模樣咧,而事實上,這些都可以在真實的相關紀錄片中找到原版的畫面片段,夠kuso吧。

好了,剩下的其他幾段比較容易解讀就不再多言,但,如果如果,你真的還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請記得,一定要先是敵輪伯的(不需要是頭號啦)忠誠粉絲啦。

在此亦一併為勇敢的電影代理公司及企畫、選片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

沒有留言: